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
(一)邏輯論證的確很難改變我們的情緒,但是知覺的改變能改變情緒
(1)所有的思考都涉及感情。思考的目的是調整個人的世界觀,好讓我們運用情緒和價值觀時能得到有效又可接受的結果。
(2)「訴諸理智」的目的都在證明其立場正確無誤,這只是整體思考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思考,在一個層級上必須具有常識、平實健全,而在另一個層級則必須客觀理智以達到有效的成果。
(3)世界如此複雜,似乎總是無法想個清楚明白;每個人的所知均非常有限,當您必須作決策之時如何能把握瞭解事情的真相。尤其把思考當成一種技能之時,更要明白自己所知的匱乏。
(4)三種狀況下的情緒
(a)盲目情緒
情緒一開始就存在,甚至早在遇到特定情況之前就已經存在。
(b)直觀情緒
以自身的知覺大致檢視整體情勢,辨認出某些模式,促成情緒的轉換。
(c)知覺情緒
先冷靜而廣泛的探索情勢,到最後階段才讓情緒介入,下決定並選擇行動方式。
(二)價值觀-事件和基本情緒的聯繫,情緒的變頻器
(1)高價值(HV)與低價值(LV)分析工具
(i)定義:高價值(High Value)是決定行動的因素;低價值(Low Value)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ii)目的:嘗試將出現在任何情況之下的價值區分為「高價值」與「低價值」。
(iii)舉例:有位法國農夫一大清早就出門到市場,出門前要求兩個兒子將堆積成山的蘋果分成大蘋果和小蘋果。他們工作了一整天,仔細評估每顆蘋果到底算大蘋果還是小蘋果,但農夫回家後又將兩堆蘋果混在一起。兩個兒子很生氣做了白工,農夫卻說,這項工作的真正目的在於「全神貫注」檢視、剔除壞蘋果。
(a)低價值(Low Value):區分大蘋果和小蘋果。
(b)高價值(High Value):剔除壞蘋果。
(c)重點:要非常仔細地檢視任何情況所涉及的價值。
(2)價值承載言詞沒價值
(i)如此眾多的議題,都因為我們所用的言詞受到其內容價值混淆,使得我們不論說什麼,都會面臨未審先判的命運。
(ii)檢查價值是一種覺察的練習,要緊的是意識到存在於某個情況下的價值、價值衝突、相關人士感知的價值,以及這些價值的根源。
※多少大家認為是思考的話語,其實只不過是熟練的價值承載言詞飾品。
感想:
「千萬不要感情用事」,這句話老是出現在勸導自我或他人要理智、要明辨,以作個適當的抉擇。在遭遇到人生大事或是生涯的轉折之時,人也常常求神問卜,希望未知的力量能帶給徬徨的我們一絲光亮。這都反應出人對自我的掌控是如何的淺薄與無知。
其實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當我們閱讀書冊典籍,歷史上或現今中的諸多事蹟,各宗教的殉教者,各國家的開國者,各企業的開創者等等名人,甚或自己或者週遭的友人親朋,每個人都展現了自己的執著性與豁達性。在一旁冷眼觀看的我們,有時對當局者的執著嗤之以鼻,有時又為當局者的豁達深受感動。這背後的原因為何?就是本講之中的價值觀!
本講的重點其實不多,重點只有一個:「就是希望一個人能藉由種種方法,擴展自我的知覺,盡力去明辨任何事物於任何情況下的真實價值,再行導入個體或群體的價值觀,引入個人或同儕的情緒,以冀努力貫徹目標。」本講的精義正如一次達賴在與Leonardo Boff的對話中所說的:「關照你的思想因為它會變成語言(Take care of your Thoughts because they become Words.)。關照你的語言因為它會變成行為(Take care of your Words because they will become Actions.)。關照你的行為因為它會變成習慣(Take care of your Actions because they will become Habits.)。關照你的習慣因為它會型成你的個性(Take care of your Habits because they will form your Character.)。關照你的個性因為它會成為你的命運,而你的命運就是你的人生(Take care of your Character because it will form your Destiny, and your Destiny will be your life.)。」
這一講其實可以作為一講到七講的小結。前面所述及的諸多工具,PMI(正面、負面、有趣面),APC(替代方案、可行性、選擇),踏腳石、跳脫、隨機刺激 ,CAF(考慮所有因素),C&S(結果與後續),FI-FO(資訊內-資訊外),EBS(檢驗正反面),OPV(考慮其他人觀點),篩退出無意義的價值承載語言,進而辨別出事物顯示外表背後的高價值與低價值。根據客觀的知覺,再以主觀的價值觀,週詳考慮低價值,依據高價值採取行動,並轉化為情緒以堅持的意志力,獲取冀望的成果。並且根據這持續的客觀知覺過程,經過主觀人為的執行,產生對應存在的結果,修正這主觀的價值觀。用文字說明也許感覺在咬文嚼字,但用圖形就一目瞭然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