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桑,我們也合作那麼久了,就不要因為XXX專案經理的無能與無知影響到您跟這個案子…」在這【303 經理人的溝通方法學】的模擬案例中,肥蝦用這博感情的方式試圖去與SA溝通,嘗試解決因為PM與SA無法合作導致專案的困境。
坊間有不少討論或講解溝通的書籍,就因為溝通常常無法盡如人意,所以溝通書籍與課程一直就是一門顯學。雖然大家都知道傾聽是溝通的前提,但在面對溝通的成本與問題的壓力下,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捺下性子,沒有預設立場的去傾聽與瞭解?但反向地說,如果沒有既定的目的與要求,又有誰願意與特定或不特定人士進行「無謂」的溝通?親子溝通,不就在渴望子女能按父母的期望成長下所為的溝通!專案溝通,不就在期盼達成專案目標下所進行專案執行的溝通!但溝通的真正結點應該是那「期望」與「目標」是單方面的意願?還是共同的願意?雙方是否已瞭解那「期望」與「目標」?
在諸多的專案管理或管理之中一直強調專案管理者或經營者藉由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活動,闡述群體的目標,擬聚共同的共識。但因著成本與時程的壓力,誰又不盼望能像郭台銘先生一般擁有那號令天下方式的「溝通」!因此權力、權力與權力成了溝通者首要爭取的目標物與訴求;對於如何開放心胸,以及爭取大家良善的建言,反成了溝通的附屬或衍生物品。大多人心中所想的溝通是要如何改變他人、改變被溝通者。就如老師課中一再提醒的,溝通只有對人不對事,沒有對事不對人。
人是主觀的,人的行為多是來自於以往的經驗深入思維模式的直觀反應,或是經由假定à認知à結論à感覺所觸發。因此如何進行深入溝通者與被溝通者內心思維模式,又或者假定à認知à結論à感覺過程的溝通,獲致溝通的真正目的-傳達彼此的真正訊息、感覺與觀點。因此溝通是需要準備的;溝通是要明確的;溝通是要求天時(時間)、地利(空間)、人和(組合)的;溝通是要能理解與評估的;溝通後是要能確認與回饋的…這些都是溝通所要具備的基本要項。記得在PMBOK第10章有一個溝通基本模型,正附和了吳老師課堂中所要求溝通所應具備的要素與條件。
課程中諸多的模擬案例經由與課成員間的互動,也展現出不同個人在實際身處的環境與公司文化中,所塑造出的個人反應與作為。經由彼此間的學習,瞭解了溝通在主題、時間等框架的設定,在降低被溝通者的戒心,在營造溝通的環境,在脫離溝通頻率如何暫時中止溝通等等作為與方法上,如何與自身的經驗中取長補短。
溝通是一門藝術,是一門生活中無時無刻進行的活動,「強人所欲」、「強人所難」這不是溝通的要旨;如何改變自己預設的態度,如何精準拿捏溝通的立場與成本,如何有效營造良善的溝通平台與環境,如何創造與建立共同參與者的共識與優先順序…這都是溝通者要學習的課題與平時要努力的目標。
【303 經理人的溝通方法學】是一門不錯的課程,在老師的引導與學員的互動中,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