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則殆,不思則罔
(一)運作力-思考不是資訊的替代品
(1)我們需要所有能到手的資訊,但我們也需要思考:
(i)到底該找什麼樣的資訊及到哪裡找?
(ii)如何妥善利用手上握有的資訊,設想整合資訊的可能方式。
※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有資訊就夠了,這不僅不合時宜,也很危險。
(2)因為缺乏完整的資訊,才讓我們必須思考,但思考不是資訊的替代品。
我們擁有的資訊愈多,對我們的思考會更有幫助,行為也會更合宜。如果我們不能擁有完整的資訊,我們的時間究竟應該花在更多的資訊上還是思考技能上?
※資訊可以取代思考嗎?我們所能找到的是資料還是資訊呢?
(3)「未來」是我們永遠無法獲得完整資訊而且必定用得到思考的。
未來是「行動」發生的所在。然而教育在本質上是屬於過去的,主要是整理、複習、敘述和吸收現有的知識。
(4)運作力(Operacy)-行動能力
行動能力所需要的遠多於足夠的資訊,還必須包括考慮優先順序、行動的後果,以及相關的其他人。
(二)系統性思考-對抗自我中心和短視
(1)CAF(Consider All Factors)-考量所有因素。
(i)定義:考慮在某種情況下所有該顧慮到的因素。用來避免對某項議題抱持廣泛興趣而隨便瀏覽的具體化措施。
(ii)重點:不是要評價所有該顧慮的因素。重點在於「有沒有漏了什麼?」和「還有什麼要考慮的?」要將所有項目個別列表,以將注意力引導至這些項目。
(2)C&S(Consequence and Sequel)-結果與後續。
(i)定義:審慎的指示,讓人們細想一個行動或決定的後果。將焦點放在時間架構上,依次將注意力擺在立即後果、短期、中期、長期,四個時間區段上。
(ii)重點:時間架構是具有彈性,可以改變的,也可因應不同的情況做特別考量。此外,所有的觀點都充滿不確定性,是基於種種的「可能」和「應該是」,或許還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
(三)內部資訊的取得-密密讀、邏輯推論
(1)密密讀,就像細細聽。
(i)好的聆聽者會從容聆聽別人的說話-他不會急著超前,不會急著下判斷,不會想著該怎麼回應-全神貫注,以獲得弦外之音;從所聽到的話中盡量吸取最多的資訊,比方留意對方用什麼字眼說,以及疑惑為什麼是用某種特別的方式表達,聽者的想像力充滿了「會是」和「可能是」的種種細節。
(ii)縝密地閱讀涉及大量的思考,就閱讀內容創造一些可能的情境,以獲取言外之意。
※思考的技能在於知到什麼時後該快速閱讀,什麼時後該縝密閱讀。
(2)邏輯:獲取和建構資訊。
(i)是一種從現有的資訊中設法獲得更多資訊的方式。
(ii)是建構一個特殊型態的資訊體系(例如在數學中),然後探究發生在此體系內的各種關係。※其中的危險,就在於將得自於這個特殊體系的結論轉移到真實的世界中。
(iii)邏輯是藉由較確鑿的推論,以將一個階段移動到另一個。
(四)外部資訊的取得-哪裡找、怎麼找
(1)從外界獲取更多資訊涉及三件事:資訊來源的利用、詢問,以及試驗。
我們要知道你要在哪裡結束,然後探索到達那裡的各種路徑。
(2)技巧的問-問問題的背後一定帶有某些意圖,要確認意圖,設法找出方法促成。
(i)射擊式問題(shooting question, SQ):明確知道瞄準的目標,期待回答者回答「是」或「不是」。
(ii)釣魚式問題(fishing question, FQ):將誘餌垂吊在水中,等著看什麼東西會上鉤。要注意誘餌的質量,誘餌與回答者的回應有直接的關聯。
(3)實驗-從環境中尋求答案,通常屬於射擊式問題。
(i)實驗的設計需要仔細思考。我們要從實驗中獲得最多的是什麼?最多的確認還是最多的資訊。
(ii)負面資訊與正面資訊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負面資訊可能可以排除一整個類別的可能性。
(五)選擇資訊-恰當的,還是正確的?
(1)選擇恰當的資訊,是資訊思考的重要一部分。倘若資訊的獲得必須耗費時間、金錢和心力,恰當性甚至比正確性更重要。
(2)FI-FO(information-In and information-Out)資訊內-資訊外
(i)定義:一個精心勘查的程序,要查明現有的有哪些,還有哪些需要補充。
(a)information-In資訊內:以縝密的態度仔細檢查,隱含其中的所有言外之意和邏輯推論都要挖掘出來。
(b)information-Out資訊外:檢查資訊缺口。必須先推測需要什麼樣的資訊,才能查明是否有這樣的資訊存在。所有的缺口都得謹慎定義和詳細說明,不僅是欠缺的資訊,我們同樣也應覺察得出現有可用的資訊。
(六)資訊思考雙刀流
我們同時需要資訊和思考,資訊無法取代思考,思考也無法取代資訊。
關於資訊,思考有兩大功能:(1)針對資訊本身:找到資訊,擷取現有資訊的最大效用,檢視資訊。(2)利用資訊實現某些思考目的:決定、行動、選擇、計畫、設計或取樂。
感想:
此講對照肥蝦的認知體系上,肥蝦以為作者忽略了資料與資訊的差別,而在此作者所說的【資訊】應是指【資料】而言。
本書到目前為止,第一講強調知覺與擴展知覺的重要;第二講與第三講均是介紹一些擴展知覺的方法-PMI(正面、負面、有趣面),APC(替代選項、可能性、抉擇);第四講說明思考的模式,並期望藉由藝術的接觸囤積更多的模式;第五講要求思考不可僵化於固定模式,利用「踏腳石」、「逃脫」、「隨機刺激」,活動思考的模式。而本講就肥蝦個人的認知在於討論Input的議題。
所謂:「garbage in garbage out」,因此我們必須得依據目標慎選所要考量的資料範疇,獲取資料的來源與方法,確認取得資料的程序,檢查資料一致性,資料內容的正確性與完整性,檢查資料範疇與目標的對稱性,檢查獲取與利用資料程序,而這一切都需要思考。
但這一切仍有一個最最基本的重點與立基,就是本講中所提到的:「必須先推測需要什麼樣的資訊,」而這往往也是最難的!這就呼應了第四講所提:「會爬牆不如爬對牆。」因此如何覺察與定義自己所需要的資料,並且重覆的檢測這一個最基礎的立基是否穩固,往往才是影響思考成敗的關鍵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