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日 星期二

一圖一書:真確(FACTFULNESS)


『真確(FACTFULNESS)』就我個人的觀感,這一本書是:裹著數據分析,包了認知失調,藏著正向幸福的三層巧克力糖!所以...要注意,讀了太深信恐怕會『蛀牙』喔!

這一本書是臨床醫師寫的社會心理書籍,因此章節所稱偏誤的名稱與心理學比較共識的偏誤是不一樣的,每個章節的偏誤是多個心理學上所稱謂的偏誤所共同造成的情況。

強調人類收入增加而促進生活的福祉,與種族、文化、宗教無絕對必然關係。本書採用人日收入-2^1=2、2^3=8、2^5=32-分為四個級距,來稱頌在1800年後至2017年的物質成長。(可以進一步思考作者為何使用2的倍數來做為區隔?可是又為何只到2^5=32,不再繼續上去2^7、2^9呢?)

趨樂避苦是人的天性,生存繁衍是人的演化。因此,人偏好於直覺式的直觀思考,不偏好常啟動非常耗費能量的理性思考;對於未知的不確定性感到恐懼,對於機率或者分配是難以有具體概念的;眼耳鼻舌身意只能感受當下的事物,認知來自於過往的學習與經驗。


閱讀之前個人建議:

(1)要先有測量尺度的正確了解;
(2)體諒人在心理及生理與環境下成長的侷限;
(3)注意人們知覺是來自於相對比較而不是絕對狀態。

2019年3月5日 星期二

學著諮商看著領導想著自己-第二堂課 + 作業執行思維WDEPDCA


心理諮商有好多的取向理論就如同領導學一般都有著自我的假設前提與思維脈絡。最近的閱讀中發現了一個好經濟學取向的諮商學派-現實治療。其中現實治療介入方法WDEP把它結合了戴明環PDCA,感覺上更加符合我個人在進行經濟或系統分析,以及企業經營上的作業執行思維WDEPDCA



(1)需求(Wants):整個歷程中持續不斷探索當事人的需求與知覺。
(2)行動(Direction):強調目前的行為,較不討論過去的事與過去的失敗。
(3)評估(Evaluation):鼓勵當事人以自己的需求、知覺情形、總和行為為基礎,做價值判斷。
(4)計畫(Plan):幫助當事人澄清可以滿足其欲望的方法,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並制定行動計劃,還要承諾執行。
(5)執行(Do):執行上一步所指定的計劃和程序,收集必要的信息來為下一步進行修正和改善提供依據。
(6))查核(Check):研究上一步收集到的信息,和預期設計進行比較。
(7)行動(Act):尋找相當的方法來縮減計劃目標和執行的過程中的結果的差距。

以下是本週諮商學習課前預習的心得與大家分享。

教學主題
助人歷程(*3 ch2*1 ch3)、初次晤談 (*3 ch16*7 ch4-5)
課前閱讀疑問
1.*1 page106 Miller Hubble Duncan(2007)…「一個成功的公式」公式中的每一個的要素(1)決定你的效能基線(2)投入有計畫的實作以及(3)獲取回饋以創造卓越循環。此處的效能基線是指CO(諮商師)所具有對結果的一些概念。這概念有較為具體的內涵或是評斷的方式嗎?
2. *3 page18提到十二種想要有所幫助的嘗試(解決問題的訊息、論斷的訊息與否定的訊息) 大部分只有用在有問題的地方才會造成障礙。當一個關係是沒有問題的許多的「障礙」(例如詢問問題或給予工作指示或忠告)是既合適又有建設性的。我個人覺得任何一個關係同時存在多個面向,比如夫妻關係就存在了情感、生理與物質等面向,因此要如何確認一個關係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呢?
與既有價值觀的衝突
1.*3 page23提到心理治療與醫療的差異:治療是營造一種氣氛藉著探討來釐清並且瞭解生命的問題,在治療的起初,問題和結果都是未知的;醫療處遇的目的是要達到既定的結果或目標,在醫療處遇的最初,不管是否知道問題的根源,但已確定要有什麼樣的結果。現在的我似乎能理解在心理上為何區別治療與醫療,但是對於實際生活中一個作業或是問題的解決,兩者應該是要同時成立的,否則醫療就好似厚黑學中的【鋸箭法】治療也容易流於厚黑學中的【補鍋法】,兩者都無法達到去病療傷的功效。這似乎是否也反應了我個人的價值投射與所謂的堅持呢?
2. *1 page111提到折衷學派,「有效的折衷學派不只是隨意的借用各學派的概念和技術,必須有某種程度的架構來整合整個過程,折衷學派必須是系統性的。」這要如何來驗證折衷學派個人所採用架構的合理性與系統性呢?是有效,就代表具備了系統性與架構嗎?而所謂的有效,在諮商或心理治療上又要如何地認定呢?
課前閱讀心得
閱讀過程中不禁讓我想到敏捷式管理與看板法。助人的歷程是以案主的需求為核心,在心理治療提到於探索與洞察(瞭解)階段,需要協助與引導案主釐清並且瞭解生命的問題。這過程中案主所呈現的症狀與問題,可能隨時變換,直到找到深層的問題。這些觀念對應敏捷宣言(個人與互動重於流程與工具,可用的軟體重於詳盡的文件,與客戶合作重於合約協商,回應變化重於遵循計劃)其中似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閱讀*1所提及的「問題管理與機會發展取向的助人模式」架構,腦中同時浮現了【問題不能拆開來看】這本岸良裕司先生以TOC( Theory Of Constrains)思考流程所繪製的現狀圖與撥雲見日圖,以及Harris-BowlsbeyRiley-Dikel Sampson(2002)所發表的生涯規劃歷程架構圖。

TOC解決問題森林地圖】

【生涯規劃歷程架構圖】
在現狀圖與撥雲見日圖中,只要把【自己】與【他人】換成【現在的我】與【想要的我】,兩者架構間似乎就可無縫的接軌。
而「問題管理與機會發展取向的助人模式」中的「當前圖像」、「首選圖像」、「進展路徑」這三階段與「行動箭頭」對照於生涯規劃歷程,其中的「覺察生涯決定之需求」就類似於「首選圖像」,「瞭解和評估自我」就好比「當前圖像」,其後的選項與資源等歷程就是在進行「進展路徑」與「行動箭頭」。
其實我想表達的,就是在閱讀了不同領域書籍的當下,看見自以為可以串聯與融合的部分,就有一股莫名的興奮。

*1.Egan, G.原著(2012)。曾端真校訂,鍾瑞麗譯。助人歷程與技巧:有效能的助人者。雙葉書局。

*3.Welch, I.D., & Gonzalez, D.M.原著(2006)。潘貞妮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的歷程與實務:各種技術的探討。新加坡:湯姆生。台北:麗文。

*7.林家興、王麗文(2003)。諮商與心理治療進階。心理。

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

學著諮商看著領導想著自己-第一堂課

得先聲明這全是一個非心理專業的學習者正試圖看著專業書籍進行學習過程中的個人心得與反思,謹供鹹魚飯後的餐烤!
教學主題
接受諮商訓練的準備(閱讀書本:*8 ch7-10)、諮商師的失誤反思(閱讀書本:*10 開場白,ch3,4)、學前提醒(閱讀書本*3 ch14 )
課前閱讀疑問
1.在先不考量經濟因素下,在學習諮商的路程上,新手諮商者是否需要同時接受督導與進行個別治療,以同時兼顧案主與新手諮商者的權益、成長與心理健康?
2.即使現場督導會將訊息與可能行動知會案主,但如果督導者直接進入諮商室介入受督者與案主的過程,對於非單次性的諮商,受督者與案主之間的關係是否會產生變化,尤其是對於諮商師的信任程度?在後續的諮商中,受督者要以甚麼樣的態度來面對案主呢?
與既有價值觀的衝突
1.*8 page 139的關係向度中提到:「甚至在必要時為案主的福祉挺身而出,挑戰與面值案主。」其中福祉的定義是否要明白於當地政府法令或規定?如果所謂的福祉是立基於諮商師價值觀與信仰中的社會公平正義(尤其是感覺諮商師是採取後現代或系統脈絡取向的理論),是否會對案主不適當呢?
2.*8 page 139153中都提到不以案主改變與否來判斷諮商成效,需要以更多元諮商關係品質或更多元來源與角度評估諮商者的表現。如果以市場價格取向的角度,諮商者服務費用的計價來源是諮商過程的程序,或者是時間?又或者可以適用於商業司法辯護的律師費用呢?(時間計費外,另以裁判標的物價格定價。)
課前閱讀心得
    *8 page 144提到Raimy(1950)的名言:「心理治療是使用模糊的方法去處理模糊的問題,然後得到模糊的成果。」模糊我設想就是一種不明確與非確定的狀態。*10 page 42說到:「謙卑與勇氣是討論治療失敗的前提。」在*10 ch 4的標題就直接是「特大帖的謙遜」。這兩章所討論的失敗:一個來自對技術工具的過滿一個是自以為已經掌握到個案的問題所在,而未能維持真誠關切的能量。
    就個人的想法,謙卑與勇氣並不足以承擔如此的重責,而必須是【來自於謙卑的勇氣】。不管是技術或是資歷能力的增長,過程中都是循著所謂的架構或者地圖而行。但是架構與地圖除了成為一個人知識發展的框架相對地,也可能限制了同理與表達同理他人的壁壘。只有【來自於謙卑的勇氣】才能勇於探索自我的框架,洞察個人發展環境與歷程的限制,經由積極與主動性的覺察、學習、回饋的行動,也許才能同理*10 page 54所說:「所有個案都是以他所知的生存之道在應對。」也才能真正面對、接受、處理與放下所有牽動的認知、情緒與人際關係,也才能不斷的保持動態平衡與自我成長。
    閱讀至此,不禁讓我想到上學期修讀領導理論課程中所提到的【矛盾領導(Paradoxical Leadership)】,面對多元(雙元)的緊張關係下,必須把組織的不同目標分開,並重視每一個目標和要在不同目標之間找到連結點和綜效。這跟諮商中諮商師與案主(案家或系統結案)間追求共同成長的目標不是極為相似嗎?

閱讀書本:
*
3.Welch, I.D., & Gonzalez, D.M.原著(2006)。潘貞妮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的歷程與實務:各種技術的探討。新加坡:湯姆生。台北:麗文。
*8.林家興、趙舒禾、方格正、黎欣怡、李露芳、葉安華(2011)。諮商督導實務。雙葉。
*10.Kottler, J. A. & Carlson. J.原著(2004)。胡茉玲譯。治療師的懺悔。生命潛能。

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從電影看社會心理: CRASH–「出生到死亡」似乎就是上天給予人類的唯一原罪吧!


()心得:


    人的一生在追求獨立自主的自我,遺憾的是自我的認知卻來自所處社群中的人際互動;人的理性在追求超越情境的絕對正義,可惜的是對正義的認知卻來自身心所在的過往與當下時空。在社會建構理論下,一切事件均無所謂的對與錯,只有個體在人際互動中覺得適宜或不適宜。個體均生於父母與家庭,習於學校與社區,作於組織與社會,自我的認知學習與行為反應隨著成長不斷的擴大與多元,而多元化也就意味著個體將不斷與不同生活情境成長中的人們發生接觸、碰撞、摩擦、衝突、諒解或憤怒。
         CRASH藉由汽車實體作為個體或原先群體中的認知疆界,在人們無緣由的巧遇,或者因果循環下的碰觸,首先彼此所觸及的就是互動個體從原有情境下養成的自我認知與行為反應。是刻板印象也罷,是成見也罷,是歧視也罷,這都不是個體自我在當下中所能平行獨立養成的。人際互動所產生認知的衝擊與火花,不只影響當下互動的個體,只要個體持續存在,就將延燒至原先所處情境與群組中的關係互動,個體原先的認知框架視角將被迫打破重塑。心智框架的消融與重組是不斷的螺旋,只是每個個體的螺旋方向沒有任何的保證,正向螺旋像是會讓個體獲得美滿順利的人生;負向則像是跌入無底的苦痛深淵。
    我個人研讀社會心理學至今的感受,是不斷的告訴自己要學會寬恕,寬恕自己、寬恕別人,因為每個個體(包含自己)都無法完全自主的選擇成長環境,更無法跳脫俗塵之外了然一切,「出生到死亡」似乎就是上天給予人類的唯一原罪。人們所能追求的,就是期望自我與所接觸的個體之間,找到我彼之間可以接受的適宜互動狀態;在自我所牽動的人際關係網絡中,保持自我認知上的鬆緊合宜連續情況吧!至於其他一切,也就只能隨緣努力了。




()問題:
    您認為人世間有絕對不變且唯一的信仰與價值嗎?如果每個人的信仰與價值養成係來自於他無法完全自主可以選擇的情境,那他人所抱持的信仰與價值是可以被辯證對與錯的嗎?如果可以,請問要用哪個個體或群體的信仰與價值作為最佳典範?如果不能,那有誰有資格去評論他人的信仰與價值?用絕對多數的投票表決就能代表絕對正確的信仰與價值嗎?
 

2018年11月8日 星期四

從電影看社會心理: THE FOUNDER–個人欲念與關係之間的互助與衝突


()心得:



雷·克羅克的求勝與求利的欲念非常強烈,從影片中感覺他人生勝利的際遇似乎從遇到莫里斯理察這兩位麥當勞兄弟開始;取得特許經營權後,經由調整加盟對象為中產階級夫妻,有效的擴展了餐飲品質與經營範圍;在經營業績榮茂外表下面臨嚴峻財務危機,在與銀行協商的辦公處所中遇到索恩本,因為一句:「麥當勞不是餐飲業,而是房地產業。」改變商業模式,蛻變體質而邁向成功之路。強烈的欲念-堅持這兩個字甚麼都無法取代,以及正向的關係-McDonald's is a family,建構了克羅克的麥當勞王國。

從這故事中我們可以明顯看見人際關係的維繫與個人事業的發展上有著一定性的關聯,正向關係似乎能助長事業的發展,但也似乎限制了發展的版圖莫里斯理察兩兄弟的特質與關係,建立了餐飲業科學化經營的典範,但也侷限了向外拓展的可能性;伊黛的信任與保守,協助了丈夫發展事業的基礎,也壓抑了萬丈的雄心;羅里瓊安這一對看似萬般配搭的夫妻,在事業與家庭上攜手共心,但也無法掩泯瓊安更上層樓的企求。

關係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聯繫呢?【承諾】與【忠誠】在關係中到底是目標?還是工具?看著克羅克在加盟主會議中所宣揚的「McDonald's is a family,而眼見瓊安克羅克這兩位均另有婚配的兩造在隱瞞各自另一半下深夜互訴衷曲,以及克羅克不帶感情的要求離婚,並且不肯分配公司股權當作離婚財務補償,這之間不啻顯得特別諷刺

()問題:

在餐桌上雷·克羅克回應他妻子伊黛胡椒粉的要求後,表情淡淡地提出離婚的要求,這一幕讓我有深深的感傷。從影片初期可以看出伊黛克羅克發展事業是有一定助益的,但是對於丈夫陪伴時間不夠的抱怨,收到房產抵押欠繳通知的憤怒,以及克羅克眼見瓊安美麗外貌下有著商業經營上的幹練,終於讓克羅克決定終止與伊黛的婚姻關係。
難道為著個人的欲念與目標堅持,隨著週圍環境的變更,以往既有的關係網路就必要作些替換,不論這關係是朋友兄弟夫妻、甚至親子血緣嗎

2018年11月4日 星期日

從電影看社會心理: Milk(自由大道)–言而無信卻受人懷念,是因為他自私所獲得的成功?還是他身為同志的悲情?


 


()心得:
    整齣影片,我看到了男主角Harvey Bernard Milk(以下簡稱Milk)不斷膨脹的社會自我,不斷改變的社會認知,以及日漸凸顯他善變的個人特質-「言而無信」。Milk的情人Scott Smith離開他;Jack Lira為他上吊自殺;丹·懷特在影片中強烈質疑Milk背叛他。以上這些表象的根源是甚麼呢?
    不論史實,單就影片觀之,Milk是為了追求與所愛之人有更好的環境搬去舊金山,為了憧憬的生活參加議員選舉。但在這過程中,他向Scott Smith承諾不再競選;他向Jack Lira承諾會照顧他;他向丹·懷特承諾合作,但是結果呢?Milk一再基於在當下情境中的自我認知採行背叛以往承諾的作為。
    就只因為Milk是同志,是弱勢團體,為了自我與團體成員利益進行抗爭而獲得成功進展,我們就能忽略他的背信嗎?如果我們站在Scott SmithJack Lira與丹·懷特的角度,我們又會如何來審視Milk在不同群體中的為人呢?

()問題:
    如果Milk不是美國第一位公開同志身分當選市議員代表者,你會認同他的個人特質嗎?「言而無信,不知其可。」Milk受人懷念,是因為他自私所獲得的成功?還是他身為同志的悲情?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忠泰美術館-「逆旅之域」參展心得


「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這句高中念的八股式宣言,在參觀忠泰美術館的“逆旅之域”展覽時不禁躍入我的意識之中。我想這念頭可能讓參觀過展覽的人感到好奇與迷惘,忠泰美術館網站 “逆旅之域”展覽的宣傳說明好似與我觀展後感受有著天地般的差別

 
“逆旅之域”策展人與八位藝術家經由實體與影像作品,試圖探索人們在「移動、遷徙」與「短暫居住狀態」不斷變化過程中,人們身心的「歸屬」為何?個人在群體中的生命「價值」何在?

進入館門,第一幅印入眼簾的作品羅懿君作品〈航向未知的家〉定錨了遊覽者對於整體展覽的認知感受。該幅作品的五艘香蕉船、香蕉皇冠與香蕉帽,像是在述說人類本能是依戀於出生的土地與社群,任何環境與文化的變遷都會無情的剝奪與壓榨人身的權力與自由,引發人心的思念與惶恐。

人類自有歷史以來,社群即為了追求生存與成長而不斷有遷徙的活動。隨著十五世紀航海時代的興起,資本財富的追求與科學的飛躍進步,人類在努力求取生存與高利報酬下,被動或主動地遷徙活動更加興盛。在看似蓬勃繁榮的人群遷徙活動下,群體中個體所渴望的歸屬與認同感,似乎招受到無盡的剝奪與摧殘。“逆旅之域”引用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的詩句-「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似乎在感嘆於生死永恆兩端之間的短暫狀態,萬事萬物與生命價值,還不都是逆旅與過客。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JOHN DONNE。人類是團體社會生活的物種,無法孤立生存,人人都從關係中而生,存於關係依賴,離於關係改變,最後也死於關係之中。而最可憫的卻是關係的建立、關係的變遷、關係的強弱、關係的斷裂等狀態不由得人來選擇。

關係中看似穩定的狀態,就像Heidi Vogels拍攝的「Note I, Gardens of Fez 2018」,紀錄著回教女性被層層關係蛹綑在小小花園,就算婚嫁,也只是在不同關係下的花園中移動。如果花園是每個人的認知囿限,人的終其一生不也被侷限在自己花園之中,在不斷相對移動與情境變化下,我們又能存有“絕對”廣袤的天地嗎

常有人用“線”來比喻關係,我個人以為是不甚恰當的。因為關係是實體與虛擬並存,又是隱晦與主觀,牽引的力量與狀態又是隨時改變,更麻煩的是任兩人的關係又會直與間接激起其他關係的漣漪,就好像那烏拉‧馮‧白蘭登堡Ulla von Brandenburg)的〈Two Times Seven II〉十四層布幔。任何關係的追求與被追求,剝奪與被剝奪,影響與被影響,奴役與被奴役…這種種行為只要稍有牽動,就會引起布幔叢叢間的漣漪與擺動。

但是這綿密關係是像層層裹屍布,壓迫著我們的呼吸、束縛著我們行動、飢餓著我們的皮膚,直至成為木乃伊呢?還是像保護著成長與茁壯的蛹,讓我們能從蛹中幻化成翱翔的蝴蝶?這答案或許就在藝術家程仁珮〈食譜演化運動〉系列作品。該系列的幾幅作品不就讓我們看到了人們因為遷移,進而融合不同關係依賴下的生活與感情,轉化成更多元與美麗的新景象嗎?

要能破蛹而出,建立新的關係,這中間過程是需要養分與動力的。物理學的能量守恆,我想就算在人際世界中也是必須遵循的。為了幻化成蝶,人就必須背負關係斷離的悲傷,將原有關係的依存轉換為成長的養分為了展翅而翔,人就必須忍受關係改變的不安,將原有關係的斷離改變為前進的動力。這中間的情感牽扯不就是菲律賓藝術家夫妻檔艾佛雷多與伊莎貝爾.阿奎禮贊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所共同展出兩件作品〈地址:另一個國家計畫(臺北)〉(Address: Project Another Country(Taipei)),展現移動所依賴日常生活與感情能量;〈末班航機〉(Last Flight)由千多隻移工拖鞋組成飛翔所需的彩色翅膀。

我們有辦法或者能力抗拒關係的改變嗎?我想身在台灣的我們應該有著不同於其他國家的感受吧〈大砲花瓶〉(Vase of Anti-aircraft Gun),日本藝術家西野達Tatzu Nishi)使用台灣實際退役的海軍火砲,就算在炮管上插上鮮花,但是底層卻泛著動盪的不安;也像林書楷〈陽台城市文明〉作品,過往的一切只會被歲月滾輪殘酷輾壓,現實的環境只能被科技火箭往前推移。

寫到這,不禁想起所指定觀賞的影片The Hours(時時刻刻),敘說三個女人就算在不同時空下依然被關係所捆缚。不管因為無法承受關係而自殺?還是無情拋卻關係而自私?或者深情擁抱關係而斷裂?這是苦楚痛原,是因為我們每個人是自我主觀的認定與解釋連接至己的關係脈絡缺乏能力與智慧區別與獨立多元關係中的牽扯互動影響,而引起個人生命價值的無力感嗎?新加坡藝術家鄭瑋玲Wei Leng Tay)作品〈彼岸〉(The Other Shore),在背景播放的喃喃低語下,在多幅固定視角的照片中,讓人所能感受的只是哀傷與徒嘆。

一小時的遊覽,背後卻訴說著人們千年辛勞悲苦的游移。出得展館大門,我想說的可以引用「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下句詩詞「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歷史洪流中,承襲先人的努力,人生短短的數十載,在每刻的當下,努力活出關係中的價值。也許我們可以從家庭中的夫妻與親子關係中著手,也可以從工作與生活的團體關係中努力,讓我們從手握關係的此端處,傳遞良善與勉勵的動能,承續關係力量的綿延成長。就像薩柏Donald E.Super, 1957-1990)所定義的生命彩虹圖,每個人同時都扮演了多種角色與牽引多元關係,雖然關係的對象與存續不是我們能自由選擇,但是至少讓我們努力去追尋相對合適下的對應方式,讓我們的生命像彩虹般多彩美麗,不必去哀嘆上天決定關係存續時間的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