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

6.3 Estimate activity resources不用Project Scope Statement?


有一位朋友在閱讀PMBOK IV的專案時間管理的規劃程序之時,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6.2 Sequence Activities,6.4 Estimate Activity Durations,6.5 Develop Schedule要用到Project Scope Statement,而6.3 Estimate activity resources卻不用呢?」

肥蝦非常欣賞該友人準備PMP考試的心態-去思考PMBOK的邏輯與流程,而不是去背考題!-因為肥蝦一直認為一個欠缺邏輯思考能力的人,恐難擔任專案管理乙職。在肥蝦將當初個人的回應整理如下,希望獲得更多先進的指教!

肥蝦以為在思考Project Time Planning Processes之時應先注意三點:
(一)Activity與Work package的差別:
在PMBOK IV page 426中對Activity的定義是:「A component of work performed during the course of a project.」;而對Work package的定義是:「A deliverable or project work compinent at the lowest level of each branch of the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因此就專案管理的角度而言最小的控管單位是Work package,而Activity是要完成Work package所要進行的活動項目。

(二)五個time planning processes中的關係:
在PMBOK IV page 47的圖3-8中有關Project time management的圖形。

在此圖中,顯示了這五個time planning processes中的關係是彼此兩兩相關的,並不是單向順序的推演。而其中的關鍵是何者呢?就是每個process output的project document update所列示的內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Activity Attributes。

(三)Schedule與activity的區別
第三點可說是由前兩點推演而來,6.1到6.4均設在設法估量適當與合理的活動項目,以其每個activity之間的關係、資源與活動期間;而schedule則是以整個project的角度去思考,並有非常大的可能再進一步去調整每個activity。

而為了解答「為什麼6.3 Estimate activity resources不用Project Scope Statement」肥蝦認為可從二個立基點─Project Scope Statement、Time Management Processes─去串連思考。
(一)首先瞭解Project Scope Statement的由來與目的。
Project Scope Statement是5.2的產出, 參考了project charter跟requirements documentation跟Organizational Process Assets後的產出。

Project Scope Statement主要包含的內容項目有:
1. Product scope description
2. Product acceptance criteria
3. Project deliverables
4. Project exclusions
5. Project constraints
6. Project assumptions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Project Scope Statement是把要Business的Product轉換為Project重要過程文件!對於專案範圍中什麼要交付,什麼不作,專案的前提與限制,均有了較明確的說明!

(二) Time Planning Processes的目的。
6.1 define activities: The process of identifying the specific actions to be performed to produce the project deliverables.

6.2 sequence activities: The process of identifying and documenting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project activities.

6.3 estimate activity resources: The process of estimating the type and quantities of material, people, equipment, or supplies required to perform each activity.

6.4 estimate activity durations: The process of approximating the number of work periods needed to complete individual activities with estimated resources.

6.5 develop schedule: The process of analyzing activity sequences, durations, resources requirements, and schedule constraints to create the project schedule.

(三)串連的思考
6.1 define activities:因為activity是從work package再分解,所以必需參考scope baseline。而是scope baseline包含Project Scope Statement、WBS、WBS Dictionary,因此6.1 define activities也要使用Project Scope Statement。

6.2 sequence activities: 接著必須針對每個活動的特性與一些限制,來安排其間的順序。此處參考PSS是怕發生見樹不見林的問題,所以只要Project Scope Statement,而WBS跟WBSD可以視為轉化融入到Activity List跟Activity Attributes了。

6.3 estimate activity resources:是要估計每個Activity所需要的人、物、料、設備的種類與數量,重點是放在每個Activity,而著眼點是組織對資源提供的限制,所以對整體專案的範圍、限制、前提,已不是重點。另外,請注意6.2有一個output:Project Document Updates,它可會視情況需要更新了Activity List跟Activity Attributes,還有Risk register。

6.4 estimate activity durations:是要估計每個活動所需要的活動期間,此處為何還要參考Project Scope Statement?
因為6.3僅是估計每個活動所需要人、物料、設備的種類與質量,那每個活動要作多久呢?如果資源沒有問題,當然就直接估計出工時;但是Project Scope是要完成所交付專案產出的所有活動,比如一個Work Package會有那些活動必須在那時完成的限制,那些活動必須配合管理活動期間(如每週、月的報告)...這些活動的期間估計就必須參考由Project Character與Requirements Documentation而來的Project Scope Statement。
其實妳可以把它單純的想成有些活動的期間必須配合合約、 買方的要求等限制!比如:買方可能會要求會議的前兩天,必須傳送會議的agenda,那這些準備會議準備活動的期間就會受到限制!
此外,不要把6.3到6.4是one way的喔!每個活動之間會有互動的。如果6.4activity的duration無法滿足Project Scope Statement的要求,也可以回頭經由增加這個activity的resource.來減少activity的duration。

6.5 develop schedule:因為要訂出專案的時程,那當然Project Scope Statement所記錄的時程限制等資料就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6.1到6.5的Time Planning的過程中,除了6.3在估計每個活動所需要的資源外,其餘都是要參考Project Scope Statement的。而6.3的目的是根據Activity List跟Activity Attributes去對應組織的資源狀況(Resource Calendars、Enterprise Environment Factors、Organizational Process Assets)。

在PMBOK IV的Project Time Management中有一個肥蝦認為PMBOK IV與III最大的差別在於圖6-2所列舉的scheduling method,scheduling tool,scheduling model。在PMBOK IV對於scheduling method與scheduling model並沒有清楚的交代-僅有提到scheduling methodology-而scheduling tool在6.5.2.8與6.6.2.8的說明是一個自動的排程工具,根據時程的資料進一步產生活動的起迄日期。但如果我們回頭參考PMBOK III對scheduling model的說明,第四版可說利用此圖把schedule model作了更清楚的描述,所謂的scheduling model可說是包含特定的時程方法論、排程工具,以及專案中有關時程的訊息而成。但是圖中的e.g. CPM的說明圖形應該是說明scheduling method而不是scheduling tool。

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以和為貴的整體問題解決法-「問題不能拆開來看」讀後感想


本書是日本TOC(Theory of Constraints)理論大師-岸良裕司-所撰寫的TOC(Theory of Constraints)的思考流程(Think Process),以「整體最適」的觀點,尋求雙贏的最佳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報文化於2009年出版。
本書立基於限制理論TOC(Theory of Constraints)的基本理念:「人類天性是善良的;事物本質是簡單的。」;而「人」是糾結問題(繫鈴)與解決問題(解鈴)關鍵;而解決之道在於突破錯誤的假設,建立有邏輯性的正確假設,進而利用正確的假設形成正面的企業文化。最終的希望在於希望讀者不要以局部最適的解決問題方法,導致無盡衍生的問題;而是要以整體最適的思考去達成雙贏的結果。
本書提供了五個工具樹圖、兩個圖形及一個地圖,提供予下列解決問題的步驟:(1)如何去改變:擬聚共識;(2)要改變什麼:界定核心問題、化解衝突;(3)改變成什麼:確認目標、防範可能風險;(4)如何造成改變:建立中繼目標,確立執行順序。
以下分別說明其間的關係:

(1)如何去改變?
=>策略與戰術樹(S&T-Strategy & Tactics Tree):運用整體最適方法,集結眾人之力的策略戰術執行法。

(2)要改變什麼?
=>撥雲見日圖/衝突圖(Clouds):讓彼此形成共識的對立消除法。
=>現狀樹(CRT-Current Reality Tree):找出問題關聯性的現況掌握法。

(3)改變成什麼!
=>未來樹(FRT-Future Reality Tree):改變現況創造未來的未來構思法。
=>負面分枝(NBr-Negative Branch Reservations):預測「不良效應」盡早防範。

(4)如何造成改變。
=>條件樹(PRT-Prerequisite Tree):專注於中繼目標的目標達成法。
=>轉換樹(TrT-Transition Tree):鍛鍊洞燭機先能力的執行順序確立法。

此外,書中強調了解決問題之道:「尊他、重己、時宜、妙策」的重要思維:
(i)尊他-自己設法滿足對方的要求。
以「體諒」為基礎的作法,察覺他內心的真正需求,並予以尊重。

(ii)重己-檢視自己的需求是否符合對方的行動。
以「給對方面子」為基礎的作法,希望自己的需求,能符合對方行動。

(iii)時宜-按時間與場合,分別採用雙方作法。
透過確立時間與場合,或許就是發現對立其實不存在的契機。

(iv)妙策-去尋求「改變」與「不變」之外的第三妙策。
跳脫對立點,從並立點,回頭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順序上,肥蝦以為最佳的應用方式為:
(1)以策略與戰術樹建立與分享共同的願景與目標。

(2)以現況樹,區別不良症狀(病症)與真正的問題(病因),找出核心問題。

(3)以撥雲見日圖,化解彼此的對立與衝突,達成共識。

(4)以未來樹圖,呈現達成策略與戰術圖的願景與目標的美好景象群。

(5)利用負面分枝思考每一個美好景象可能造成的負面效果,以期防範於未然。

(6)使用條件樹,建立達成終極目標的中繼目標,構思達成目標的完整路徑圖。

(7)轉而以轉換樹,思考達成中繼目標的明確作業程序。

其中,現況樹、未來樹、條件樹、轉換樹,四者均應與策略與戰術樹緊密的連結,隨時以零基思考的模式,思考終極目標的正當性與需求性。此外,負面分枝所擬定的預防目標應納入條件樹的中繼目標。
整體架夠構就如書後封面所繪製的TOC解決問題森林地圖。

此外,本書均環繞在「人」的中心上。「人為城牆,人為城堡」,所有目標的達成,問題的解決,均有賴有共識的人們一起努力克服。因此書中所引的山本五十六的名言:「不做給對方看、不說給對方聽、不讓對方嘗試、不誇獎對方、人則不為所動。」實可做為本書結尾的最佳註腳。惟有不強加自己的主觀意識於他人身上,尊重他人的立場與需求,時時謹記以「好處兩點,好還要更好處一點。」想著別人與自己的優點,方能建構一個以和為貴的正面企業與專案組織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