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從電影看社會心理: CRASH–「出生到死亡」似乎就是上天給予人類的唯一原罪吧!


()心得:


    人的一生在追求獨立自主的自我,遺憾的是自我的認知卻來自所處社群中的人際互動;人的理性在追求超越情境的絕對正義,可惜的是對正義的認知卻來自身心所在的過往與當下時空。在社會建構理論下,一切事件均無所謂的對與錯,只有個體在人際互動中覺得適宜或不適宜。個體均生於父母與家庭,習於學校與社區,作於組織與社會,自我的認知學習與行為反應隨著成長不斷的擴大與多元,而多元化也就意味著個體將不斷與不同生活情境成長中的人們發生接觸、碰撞、摩擦、衝突、諒解或憤怒。
         CRASH藉由汽車實體作為個體或原先群體中的認知疆界,在人們無緣由的巧遇,或者因果循環下的碰觸,首先彼此所觸及的就是互動個體從原有情境下養成的自我認知與行為反應。是刻板印象也罷,是成見也罷,是歧視也罷,這都不是個體自我在當下中所能平行獨立養成的。人際互動所產生認知的衝擊與火花,不只影響當下互動的個體,只要個體持續存在,就將延燒至原先所處情境與群組中的關係互動,個體原先的認知框架視角將被迫打破重塑。心智框架的消融與重組是不斷的螺旋,只是每個個體的螺旋方向沒有任何的保證,正向螺旋像是會讓個體獲得美滿順利的人生;負向則像是跌入無底的苦痛深淵。
    我個人研讀社會心理學至今的感受,是不斷的告訴自己要學會寬恕,寬恕自己、寬恕別人,因為每個個體(包含自己)都無法完全自主的選擇成長環境,更無法跳脫俗塵之外了然一切,「出生到死亡」似乎就是上天給予人類的唯一原罪。人們所能追求的,就是期望自我與所接觸的個體之間,找到我彼之間可以接受的適宜互動狀態;在自我所牽動的人際關係網絡中,保持自我認知上的鬆緊合宜連續情況吧!至於其他一切,也就只能隨緣努力了。




()問題:
    您認為人世間有絕對不變且唯一的信仰與價值嗎?如果每個人的信仰與價值養成係來自於他無法完全自主可以選擇的情境,那他人所抱持的信仰與價值是可以被辯證對與錯的嗎?如果可以,請問要用哪個個體或群體的信仰與價值作為最佳典範?如果不能,那有誰有資格去評論他人的信仰與價值?用絕對多數的投票表決就能代表絕對正確的信仰與價值嗎?
 

2018年11月8日 星期四

從電影看社會心理: THE FOUNDER–個人欲念與關係之間的互助與衝突


()心得:



雷·克羅克的求勝與求利的欲念非常強烈,從影片中感覺他人生勝利的際遇似乎從遇到莫里斯理察這兩位麥當勞兄弟開始;取得特許經營權後,經由調整加盟對象為中產階級夫妻,有效的擴展了餐飲品質與經營範圍;在經營業績榮茂外表下面臨嚴峻財務危機,在與銀行協商的辦公處所中遇到索恩本,因為一句:「麥當勞不是餐飲業,而是房地產業。」改變商業模式,蛻變體質而邁向成功之路。強烈的欲念-堅持這兩個字甚麼都無法取代,以及正向的關係-McDonald's is a family,建構了克羅克的麥當勞王國。

從這故事中我們可以明顯看見人際關係的維繫與個人事業的發展上有著一定性的關聯,正向關係似乎能助長事業的發展,但也似乎限制了發展的版圖莫里斯理察兩兄弟的特質與關係,建立了餐飲業科學化經營的典範,但也侷限了向外拓展的可能性;伊黛的信任與保守,協助了丈夫發展事業的基礎,也壓抑了萬丈的雄心;羅里瓊安這一對看似萬般配搭的夫妻,在事業與家庭上攜手共心,但也無法掩泯瓊安更上層樓的企求。

關係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聯繫呢?【承諾】與【忠誠】在關係中到底是目標?還是工具?看著克羅克在加盟主會議中所宣揚的「McDonald's is a family,而眼見瓊安克羅克這兩位均另有婚配的兩造在隱瞞各自另一半下深夜互訴衷曲,以及克羅克不帶感情的要求離婚,並且不肯分配公司股權當作離婚財務補償,這之間不啻顯得特別諷刺

()問題:

在餐桌上雷·克羅克回應他妻子伊黛胡椒粉的要求後,表情淡淡地提出離婚的要求,這一幕讓我有深深的感傷。從影片初期可以看出伊黛克羅克發展事業是有一定助益的,但是對於丈夫陪伴時間不夠的抱怨,收到房產抵押欠繳通知的憤怒,以及克羅克眼見瓊安美麗外貌下有著商業經營上的幹練,終於讓克羅克決定終止與伊黛的婚姻關係。
難道為著個人的欲念與目標堅持,隨著週圍環境的變更,以往既有的關係網路就必要作些替換,不論這關係是朋友兄弟夫妻、甚至親子血緣嗎

2018年11月4日 星期日

從電影看社會心理: Milk(自由大道)–言而無信卻受人懷念,是因為他自私所獲得的成功?還是他身為同志的悲情?


 


()心得:
    整齣影片,我看到了男主角Harvey Bernard Milk(以下簡稱Milk)不斷膨脹的社會自我,不斷改變的社會認知,以及日漸凸顯他善變的個人特質-「言而無信」。Milk的情人Scott Smith離開他;Jack Lira為他上吊自殺;丹·懷特在影片中強烈質疑Milk背叛他。以上這些表象的根源是甚麼呢?
    不論史實,單就影片觀之,Milk是為了追求與所愛之人有更好的環境搬去舊金山,為了憧憬的生活參加議員選舉。但在這過程中,他向Scott Smith承諾不再競選;他向Jack Lira承諾會照顧他;他向丹·懷特承諾合作,但是結果呢?Milk一再基於在當下情境中的自我認知採行背叛以往承諾的作為。
    就只因為Milk是同志,是弱勢團體,為了自我與團體成員利益進行抗爭而獲得成功進展,我們就能忽略他的背信嗎?如果我們站在Scott SmithJack Lira與丹·懷特的角度,我們又會如何來審視Milk在不同群體中的為人呢?

()問題:
    如果Milk不是美國第一位公開同志身分當選市議員代表者,你會認同他的個人特質嗎?「言而無信,不知其可。」Milk受人懷念,是因為他自私所獲得的成功?還是他身為同志的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