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PMBOK的應用-【賣辣椒的女人】


自從肥蝦通過PMP考試後,在工作職場中總有不少長官或朋友常會問的問題就是:「如何把PMBOK的流程應用到專案中?」

大哉問!說真格得,PMBOK的流程從2000年的39個,到2004年的44個,至目前的42個,若加上每個流程的輸入與產出,如何應用到實際的工作中,這已是一個非常的難題,那就更遑論那眾多的工具了。

如何把專案管理知識體系應用到實際的專案,甚至生活中呢?是不是通過所謂的PMP考試,就是一個稱職的專案經理?是不是在特定行業或特定的個案中,是一個良好的專案經理,就代表他永遠都是一個稱職的專案經理呢?

肥蝦我個人的答案是否定的!書就只是書,工具就只是工具,Lessons Learned就只是Lessons Learned,這都是死的,就算PMBOK會四年調整一次,那又代表它能把所有攸關專案管理的常識、知識與特質,清楚描述嗎?

重點還是在專案經理自身的修為、信心與態度,書是死的、考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因此如何活用、適用、量用、衍用這些死知識,才是專案經理應強加鍛鍊的功課!

肥蝦在網路上看到此篇【賣辣椒的女人】,足以說明肥蝦心中對PMP證照與PMBOK的心態-「生活中的智慧可以被寫成書,但你不能簡單地照著書上寫的智慧去生活,因為生活只能是鮮活而靈動的!不要在智慧中夾雜著傲慢,不要使謙虛缺乏智慧。」


【賣辣椒的女人】

賣辣椒的人,恐怕經常會碰到這樣一個眾所周知的問題,

那就是不斷會有買主問「你這辣椒辣嗎?」
不好回答。答「辣」吧,也許買辣椒的人是個怕辣的,

立刻走人;答「不辣」吧,也許買辣椒的人是個喜吃辣的,生意還是做不成。

當然解決的辦法也眾所周知的經典,那就是把辣椒分成兩堆,

吃辣與不吃辣的各選所需,這是書上說的。
我一天沒事,就站在一個賣辣椒婦女的三輪車旁,

看她是怎樣解決這個二律背反難題的。

趁著眼前沒有買主,我自作聰明地對她說:
「你把辣椒分成兩堆吧,有人要辣的你就跟他說這堆是,

要不辣的你就給他說那堆是。」
沒想到賣辣椒的婦女卻只笑了笑,輕聲說:「用不著!」
說著就來了一個買主,問的果然是那句老話「辣椒辣嗎?」

賣辣椒的婦女很肯定地告訴他:「顏色深的辣,顏色淺的不辣!」
買主信以為真,挑好辣椒付過錢,滿意地走了。

也不知今天是怎麼回事,大部分人都是買不辣的,

不一會兒,顏色淺的辣椒所剩無幾了。
我於是又說:「把剩下的辣椒分成兩堆吧!不然就不好賣了!」

然而,賣辣椒的婦女仍是笑著搖搖頭,

說;「用不著!」又一個買主來了,問:「辣椒辣嗎?」

賣辣椒的婦女看了一眼自己的辣椒,信口答到:「長的辣,短的不辣!」

果然,買主就按照她的分類標準開始挑起來。

這一輪的結果是,長辣椒很快告罄。看著剩下的都是深顏色的短辣椒,

我沒有再說話,心想:這回看你還有什麼說法?

沒想到,當又一個買主問「辣椒辣嗎」的時候,

賣辣椒的婦女信心十足地回答:「硬皮的辣,軟皮的不辣!」

我暗暗佩服,可不是嘛,被太陽曬了半天,確實有很多辣椒因失水變得軟綿綿了。
賣辣椒的婦女賣完辣椒,臨走時對我說:

「你說的那個辦法賣辣椒的人都知道,而我的辦法只有我自己知道!」



我忽然有所頓悟:

生活中的智慧可以被寫成書,

但你不能簡單地照著書上寫的智慧去生活,因為生活只能是鮮活而靈動的!

不要在智慧中夾雜著傲慢,不要使謙虛缺乏智慧。

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什麼是知識?-研究方法課堂隨記


肥蝦正在修讀世新的資管在職碩班,這學期修了一門「研究方法」,授課老師為吳統雄老師(http://tx.shu.edu.tw/)。
在第一堂課,老師以新接龍為引子,意圖灌輸我們一個正確的學習觀念,以及追求知識的正確的觀念。課堂後要求學生們針對「什麼是知識」作一個簡要的回答。
肥蝦野人獻曝,把自己對「什麼是知識」想法的簡易初淺說明在此呈現,期盼藉由能發揮拋磚引玉的效果,並誠盼經由 各位的指教,肥蝦能獲得更多正面有益的認知!

(一)什麼是知識?
簡述:
在探討什麼是知識前,個人覺得必須對真理(truth)與知識(knowledge)間作一個明確的界分與定義。
在目前文獻中對於真理或知識的解釋非常地多,也存在相當大的爭議。
就個人自我的觀感,個人將兩者作了以下的定義:
(1)真理(truth):符合客觀事物實際情況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道理。
(2)知識(Knowledge):人類將所認知到的經歷,經由適當方式加以整理及陳述的結果。
因此人類現有的知識與真理之間,個人以為不能劃上絕對的等號。個人以為知識只是人類在試圖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所不斷累積下來的成果。
在關於知識的描述中有兩點是比較容易發生問題的:(1)人類認知。(2)適當陳述。
人類的認知,其出發點為以人為主軸,認知的過程則必須以自我感官或內心的知覺進行探索。因此在先驗上,對於認知的主客觀上即很難超脫"人"的立場。
此外,陳述的公正、不偏頗、準確與精確,更有著相當的距離。單就溝通理論上就溝通的流程中即可能出現很多失誤的節點。
就以個人對於此題目的認知為例來說,此題目對於知識的定義已先假設:「知識為對真理的描述」,或者一般傳統上的:知識是"證成為真的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因此就如老師於課堂上所言:「知識是可被實證與可被預測的。」但是單就" 可被實證與可被預測的"的單純字面意義,目前就個人對於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的初淺瞭解,已經對此有某些的衝突。但是本質上,個人以為經由人類知覺的探索,發現所謂的「測不準原理」,也是一種追求"真理"下的"知識"!

(二)什麼是實證知識?
簡述:
就個人所接觸有限的文章中對實證的對應英文多為Positive或Empirical兩個單字。
Positive多被解讀為被事實所證明或者確鑿的證據;而Empirical則含有實驗或經驗的含意。
個人認為可稱為所謂的實證知識乃是:針對特定的人為認知陳述的結果,可被經由人為特定設計或規畫的程序,進行重複的過程,或者該結果存在共有認可的輔助現象,
基本上,個人以為實證的核心本質,存在著人為設計或邏輯推論的脆弱基本點。人為現有的實證方式不外乎實驗室實驗、統計實驗兩大類型。在實驗室實驗的重點,為對控制變項(自變數)的釐清與精密掌控;而統計實驗,除了需要設法釐清控制變項(自變數)外,並需進一步對於母體假設的認定,以及驗證追求適當的合理性。
目前知識架構的建立,大分為純理論建構與實證驗證。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的目標:即在於期望追求對於真理正確陳述的知識。因此個人以為對於實證知識的吸收,應特別注意於其人為設計程序的邏輯合理性思考,以及相關控制變數的釐清與假設。

(三)什麼是機率型知識?
簡述:
人們經由實證的過程,可發現陳述的現象為一個特定結果-如:在其他環境不變下,水受熱為蒸汽。-或為一種規律性的呈現狀態-如:在其他環境不變下,投擲骰子的點數分配。-人類以為所認知到的經歷結果,為呈現一個有規律的分佈狀態,對此規律行為的描述可稱為機率型知識。
另外,就機率可再區分為先驗型機率與後驗型機率兩者。先驗即認為是不證自明的,如太陽必從東方升起。而後驗型的就是經由人為不斷的模擬與實證,而歸納出的規律型態。
針對母體甚小的現象,進行大量實證,當然可以推論出合理的機率分佈,但對於母體廣袤的現象,要得出完整的機率描述,就目前的人為方法/科技可說是非常困難。就如現今眾多的研究報告,在卷首均為假設該現象符合常態分配(normal distribution),再進一步進行實證。這個盲點就在於:該現象是否真的符合人為所設定的機率型式呢?這個問題個人以為今年的金融風暴,就可以明顯的曝露出人類追求機率型知識的侷限性。

(四)為什麼有數字,就可能有知識?
簡述:
數字是一種人為創造的較為嚴謹的語言,藉以試圖描述所認知的現象。因此首先的要點,即是必須先要瞭解該數字,在描述現象之時的代表意義-絕對性、相對性。
一個實體蘋果,加上另一個實體蘋果,可得出兩個實體蘋果,這可稱為絕對性數字的陳述;一個蘋果的甜度,加上另一個蘋果的甜度,是否可得出一個蘋果的兩倍甜度,則非必然(這甜度這代表數字是一種相對性的數字)。
數字背後存在知識,也許可以更適當的敘述為:以較為嚴謹的語言,所描述人為認知的現象,就是知識。符合了個人在問題一:什麼是知識?中對知識的解釋。
數學語言,可說是人類目前發展至今最為精確的語言,加以數論中對於數字的探索,更加推演出進一步的邏輯性演繹。但是個人以為數字的基本問題,還在於對描述事物的根本性問題-即被呈述的事物所代表的數字是一種絕對,還是相對性?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推薦一個專案管理小茅屋



昨日肥蝦上網找相關衝突管理相關的文章,無意間發現了一座專案管理小茅屋(Project Management Hut) http://www.pmhut.com/

在這個網站中有一些不錯的小文章,對於文章等相關資源的分類非常清楚,更可貴的是它還有ITIL跟Project Management的共通性與相輔性的文章討論!因此肥蝦推薦這個網址與大家一同分享。

ITIL: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資訊技術基礎架構庫)是由英國電腦和電信局(The Central Computer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gency)所開發出用於規範IT服務管理的架構。藉由流程的利用將資源最佳化,以提昇 IT 服務水準,試圖結合技術面向與商業目的,證明IT組織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