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軟體專案管理第四週課程心得















Proposal Evaluation Techniques

由於肥蝦常常自以為自己對PMBOK有一定的瞭解,加上自己這十年多的實務經驗,因此有時不免會自我陶醉一番,自我感覺良好。肥蝦昨日聆聽李坤清老師於課堂上的教導後,不禁有了「聽師一席話,勝讀十年PMBOK!」的感嘆!

話說昨晚,軟體專案管理課程,肥蝦一組報告【軟體專案管理】課本(林信惠、黃明祥、王文良合著的)第三章軟體開發模式,其中肥蝦負責第一節導論、第二節瀑布模式與第三節快速雛型法,以及自己所選擇的一篇期刊論文:”On exceptions and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life cycle”。當肥蝦於課前準備,閱讀課本第二節之際,發現書中對瀑布模式的圖形表示與肥蝦以往認知不一,就去找了那Royce於1970年發表的名作"Managing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Software Systems: Concepts and Techniques“一看究竟,並將原版的圖形列示於簡報之中。當初Royce所提出的五大步驟─STEP1: PROGRAM DESIGN COMES FIRST;STEP 2: DOCUMENT THE DESIGN;STEP 3: DO IT TWICE;STEP4: PLAN, CONTROL AND MONITOR TESTING;STEP 5: INVOLVE THE CUSTOMER─雖說內容上因電腦科技的進步與時代環境的變異有所出入,但其核心精神仍是現今軟體開發專案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

本組中的錦崇同學報告了一篇1997年發表的” Methodologies for Information SystemsInvestment Evaluation at the Proposal Stage”,該文對歷來評選建議書的方法作了一個整理、彙整與比較,並且提出了所謂的一般觀察(generalobservations)與建議(Recommendations)。針對1997年的這篇文章,令肥蝦最感興趣的是其對於評選中對於風險衡量的述說。該文中將風險視為特定投資的不確定結果的衡量數值,在一些評選方法中或將之列為獨立的評選項目,或是將不確定性改以支出的提高,或是預期收入的減少,或者可如敏感性分析中的最佳(best)或最差(worst)的情況進行分析。其中,多重標準方法(multi-criteriamethods)中的SIESTA(Strategic Investment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Tool Amsterdam)的模型中,對於風險倒是有較全面的描述。該文對照於現行的實務作法,大都能涵概,但就如文中所說,目前尚無文獻或研究,提出評選方式與專案成功間的因果關係。

對照於PMBOK對於Proposal Evaluation Techniques的說明,該篇文章所述當然是更為深入與有條理。原在PMBOK2000版中的12.4 SOURCE SELECTION中Input有建議書(Proposals)、評選標準(Evaluation criteria)、組織政策(Organizationalpolicies),經由使用契約協商、加權系統、篩選系統或獨立估算等工具與技巧後,即產生了合約(Contract),全無Proposal EvaluationTechniques此一字眼;到PMBOK 2004 12.4 Select Sellers方出現此一名詞;2008版因將第十二章採購管理併為四節,因此ProposalEvaluation Techniques對應出現在12.2 Conduct Procurements。

鑑於專案之中確實存在了諸多的不確定性,那如何在評選建議書之時經由評選的機制,進而洞燭機先?這一直是肥蝦個人的主觀以為。不意李大師於報告後的指導中,一語驚醒夢中人:「目前實務中的評選機制,都是假設該建議案經採納之後是確實能實現的!」也許專案延遲,也許專案超出成本,但這個終能完成的假設,確實是肥蝦所經歷過專案評選中的前提。這假設本身就存在了多大的風險與盲點,肥蝦以往就如1997年該文所說的一般,將風險視為支出的增加或是預期收入的減少。李師的這一提醒,那肥蝦頓時冷汗直冒,對於自己的無知更多了一份警醒!接著李師提出了一個方式,作為評量風險對於整體資訊專案的影響。其法為在以成本效益分析中,將所估算成本再以【專案完成機率】與【完成百分比】兩個緯度,進行專案效益分析。這就像把「12.2.2.2Proposal Evaluation Techniques」引入「11.4.2.2 中Expected monetary value analysis」的概念!把每個方案以不同的完成機率與不等完成百分比,進行效益與成本分析。這觀念可以如上圖表示:

當然要計算出所有專案其成功機率與完成百分比率下的效益成本比,誠為困難,並且需要耗費不少資源;但如具有此等觀念,比較與選評專案之際,就能更加審慎的;而且就算概估出50%與100%,也比單純以100%視之,更加妥適。

李師雖常自稱離開業界、隱於杏林,沉浸佛學、疏於專業已久,但這實是老師自謙之辭,光這一句:「假設該建議案經採納之後是確實能實現的!」讓這自以為凡事能先審視假設前提的肥蝦,受益斐淺,對自我所習以為常的【執見】,更是多了一分認識與破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