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日 星期一

【社會意識】是「群眾的智慧」?還是「理性選民的神話」?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讀後亂想


「路德把自己的精神官能症提升為普世的病態,然後試圖為世界解決他無法為自己解決的問題。」先前在「叔本華的眼淚」中讀到這句文字時,就個人有限所知中的社會科學學者的生理、心理與社會經歷(Bio-Psycho-Social)對於其所發展或推廣的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
阿德勒生活在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從小患有佝僂病,在家中六個兄弟與兩個姊妹中排行第三。從一位行動不便、自覺慚愧的小孩到聞名遐邇的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生命總會設法延續下去,而且在面對外來阻礙時,生命的力量絕不會還沒掙扎就先高舉白旗。」


個體心理學 - 日常生活的心理學

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是阿德勒發展的心理學派,認為生活中的每個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納為:(1)職業、(2)社會、(3)性,這三個主要問題,每個人對於這三個問題作反應時,都明白表示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感受。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卑感,也都會努力追求成就與卓越,而能將自卑轉換為人生有益面向的機制是:社會興趣、勇氣與社會意識(social-mindedness)。因此培養社會興趣,了解個人在發展過程中遭遇了哪些問題,研究人的感受,以及分析人生的原型,就成了個體心理學的主要課題。


網路發達複雜了社會關係,彰顯了阿德勒學說

在工業革命之後,社會分工的細密更是拉近的人人之間的距離;網路發達的今日,臉書、LINEIG等互動軟體更複雜了人際間的關係,從實體擴展到了虛擬。因此,目標為促進社會適應,強調培養社會興趣與增進社會意識的阿德勒學說成為一門日常生活的心理學。


社會意識】是「群眾的智慧」?還是「理性選民的神話」?

【社會意識】表示群體的成員對於某些共同的主觀經驗,具有察覺、意識的狀態或過程,稱為社會意識。所謂的共同主觀經驗之察覺、意識,主要有三個層次:(1)意識自己為社會的一分子;(2)認同社會的規範,並關切個人作為對社會團體利益的影響;(3)關心社會上重要爭議問題與公眾利益,並願意為實現社會共同目標相互合作。不同的社會團體產生不同的社會意識,如社區意識、種族意識等。
小至家庭,大至國家,最少都是由兩人以上的個體組成。亞羅不可能定律(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證明了社會在普遍民主的要求下,不可能存在一種社會選擇機制,使個人偏好通過多數票規則轉換為成社會偏好。美、英的大選結果,以及目前的台灣社會,似乎驗證了亞羅不可能定律。
那所謂的自卑轉換機制的社會興趣、勇氣與社會意識,是能增進個人與社會發展的助燃機?還是促進分化社會的引爆彈?
選擇改變自我與做好自己的「被討厭的勇氣」,真得是有益於個人社會適應的勇氣?還是自卑情結下的自大無知?

參考文獻

  1. 吳書榆(譯)(2015)。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原作者:Alfred Adler)。臺北市:經濟新潮社。
  2. 黃光國(譯)(1994)。自卑與超越(原作者:Alfred Adler)。臺北市:志文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